田黄, 福寿田石

田黄,在缤纷多姿的印林中,从古到今,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誉为“石中之王”。它的经济价值通常较黄金要高许多,故素有“易金三倍”之说。2003年上海敬华春季拍卖会上,一方清中期田黄兽钮方章,重360克,竞拍出了264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同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会推出的“康熙御用田黄玉石印章(一套十二方),以2134万港元成交,再创了田黄印的历史新高。田黄宝石的价格之所以如此昂贵,价值连城,除了其石质具有世人所称的“温、润、腻、凝、细、洁”之外,还因为它的产量极少,全世界仅我国福州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的水田中才有,它的稀有性不言而喻。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田黄资源不再流失,造福后代,在最后二亩尚未开挖的田黄宝地旁,竖起了围栏,严禁挖掘田黄。石农们还集资兴建了“石王亭”、“中国寿山石馆”等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来宾。
田黄石天生丽质,在清代的历史上,曾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宣统等皇帝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且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比如,乾隆皇帝曾在梦中,得赐玉皇大帝御笔“福寿田”黄色石章。此后,他每年元旦,在天坛祭天时,必在供案中央放一块色质上佳的大田黄,接受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以取“福(建)、寿(山)、田(黄)”吉祥如意。自此,田黄石登上了“石中之王”的宝座,并有了“石帝”之尊称。
田黄产于沿寿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原石多为自然形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因无根而璞,挖掘艰难,故极稀有而更显珍贵。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由于田黄石稀有名贵,仿冒及以次充好的假田黄,市场上屡见不鲜。只要将与田黄相混的其它黄寿山的石质弄清,掌握它们的异同点,鉴别是不难的。田黄中常有红筋状的格(裂)纹,透过石皮可以观察到逐渐变淡的肌里,温润可人。裂纹毕竟是瑕疵,是一种石病,“格”多终非好石。对珠宝研究者来说,“格”多的田黄,因具其普遍性其学术意义大于其珍藏价值。也因田黄是福寿田石,如有幸能知之得之惜之用之,吉祥如意会随之而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