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field

亮场,光田,亮堂堂,光烔烔!

Thursday, May 25, 2006

H. 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H. 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1) 世界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银最早用于装饰品、货币和餐具。因其具有良好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质,目前,银已广泛用于照相胶片、电子工业、美术工艺与首饰、航空航天、现代通讯、化学工业和医疗等工业。在高新技术中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银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银中添加其他合金化元素可改善银的性能,如铜可提高银的硬度,降低熔点,改善可铸性;钯可防止银硫化物的生成;镉可改善电接触性能等。将贵金属及其合金与贱金属材料复合,制成贵金属含量低、综合性能好、价格便宜的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各种电器产品。其中,银、银合金与铜制成的复合产品用量最大,适用范围最广。银与其他贵金属(锇除外)联合用于制作微电子工业用的贵金属浆料,广泛用于电子元件的组装和封装。

银的最大消费是机电工业,约占到总消费的40%。其次是首饰制造业和工艺品,约占到总消费的30%。之后为感光材料(相片),约占到总消费的24%。这三者之和约占到总消费的94%。货币和奖章、镶牙及其它用途约占到总消费的6%。 回顾过去的20年,世界银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清楚的。首先, 首饰业、相片业和机电工业的消费比例之和大于94%,三者为银消费的主体,将来仍然会保持这种势头。其次,1980年至1990年银消费的顺序为:相片业、首饰业、机电工业;2000年银消费的顺序为:机电工业、首饰业、相片业。说明银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

世界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在相片业中,银主要以卤化银形式作为光敏物质使用。由于感光材料中的银易于回收,从感光材料消费业回收的银占其消费的60%。因此,尽管相片业银的消费在逐年增加(2000年达15000t),但新银的消费逐年降低,到2000年相片业用银为银总消费的24%。机电工业的银消费量在迅猛增加,2000年已为银的最大消费者。由于机电工业产品的寿命长,所消费的银不能即时再生,因此其消费量不断增加。虽然首饰业的银消费量逐年缓慢增加,但白银的产量也在增加,总体结果是保持约30%的消费比例。

中国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1949年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购统销。随着白银货币职能的弱化和国产白银的增加,白银的使用领域已经主要集中于工业上。“统购统配”政策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取消“统购统配”,放开白银市场,从1993年起试行与市场并轨。从2000年1月1日起,白银同其它金属一样完全进入市场。 白银产品走入市场,无疑给中国白银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无论对白银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从封闭了五十年的“统购统配”中一下走出来,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 目前,世界每年用于感光材料的白银7172t,以硝酸银形式消耗。中国现有的硝酸银加工企业,由于生产工艺及管理等原因,所生产的硝酸银的质量绝大部分难以达到柯达、富士公司的要求,这种状况也使得国产胶卷的质量难以与柯达、富士胶卷相比。国内胶卷市场已主要被上述两家公司所占领,并且这两家公司正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中国建分厂或联营厂。国内硝酸银生产企业如能解决好硝酸银质量问题,国内市场是很大的。 电气及电子工业所用白银制品为银及银合金、银复合材料、超细银粉、光亮银粉以及各类银浆。

由于微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此方面的白银消耗与日俱增。中国电子浆料起步较晚,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电气及电子工业的需要,高档电子元器件所用电子浆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焊料是白银在工业上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随着家用电器的日益普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生产中所用含银焊料越来越多,而且逐步从低银焊条向高银焊条发展。使用含银焊条的好处在于焊接点的电阻小,发热少,相应家电的使用寿命长。中国每年进口瓷类电子银制品430t,包括瓷类和焊料银制品。 在有机化工生产中,白银以及含银合金(Ag-Cd,Ag-Pd等)常用作催化剂。通常这些材料被加工成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纳米级银粉及银合金以其超常的催化性能倍受重视,电镀行业所用含银物质为高纯白银(纯度达99.99%以上,用作极板)、硝酸银、氰化银钾、氰化银等,所镀材料已从民用制品逐步转向工业制品(以电子电气元器件为主)。在电池行业,白银主要用于扣式氧化银电池,每年用于这方面的白银占总消耗量的10%,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方面,中国几乎是空白。

对比近十年来中国与国外的白银深加工技术及产品,虽然中国白银深加工技术和品种、质量发展较快,有些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的品种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高精度、高质量产品的需要;二是有关银深加工的基础研究太少,科研经费投入太少,新技术、新工艺难以诞生,重复和模仿太多;三是白银加工企业规模小,作坊式生产多,缺乏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