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旧银元,古元宝
I) 什么是旧银元?
旧银元是中国过去市场上流动的一种货币。顾名思义,材料是以银为主的银质合金, 含铜,锌,铁,钴,镍等元素,形状是圆形,但重量,尺寸,厚度,币值大小和图案有差异,真是种类繁多。 从“袁大头(袁世凯头像)”,孙中山头像,到各时代各省发行的各色图案的银元货币。以最常见的中华民国三年(1918年?)“一圆的袁大头银元”为例,银元直径为38.54 毫米,厚度为2.45 毫米,重量为26.66 克, 正面为袁世凯头像,反面为“壹圆的稻禾”图案 (见图)。
II) 旧银元的诞生和历史 (ZT)
旧银元的诞生
大约在15世纪,外国银元流入中国。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流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元。起初在福建、广东沿海使用,又叫“番银”、“花边银”。乾隆、嘉庆年间,海禁渐开,外贸日趋繁盛,外国银元流入的种类增多,流通范围也日益扩大。清朝末年,发生了银两单位与银元单位的激烈争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向道光帝呈递了一份题为《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疏》的折子,分析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钱贱银贵的流弊,提出了“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的对策。为此林则徐还模仿外国银元,在江苏试铸过造型简朴、成色较高的银饼。此奏未被旨准,正式的中国自铸银饼迟至咸丰初年才在上海发行。这标志着清代用银已从银两制开始向银元制过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清初的一百年间,各地仍沿袭明末行用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两以下的称散碎银子,一两至五两的称小锞,用于一般交易;大宗买卖则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纹银,它是一种全国性的假象标准银,重约十两的中锭、重约五十两的元宝,在支付时必须先折合成纹银,再换算出其所含纯银,才能完成物值交换,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外国银元相继输入中国内地,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兰的马剑洋、英国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鹰洋、日本的龙洋等等,已达几十种之多。由于洋银计枚核值,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在中国成为一种选用货币,同时也成为中国自铸银元的催生剂。道光、咸丰年间,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各地先后仿铸洋银。在广州称广板,福州称福板,杭州称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监制的最为规整,重量大体与外国银元相符。在这种景况下,清政府为了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
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上奏商民无现钱可用,之后饬交机器局制造足式纹银一钱、三钱、五钱、一两等重银钱,于是一种叫“吉林厂平”的银币出现了。这是中国引进先进铸币工艺的第一套机铸币。两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此钱银色为九成,重七钱二分,通称一元;与之配套的还有四种辅币,即五角(半元)、二角、一角、五分银币。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行银元的开端,也是现代货币单位制度之滥觞。光绪元宝背面饰有蟠龙纹,又仿洋银制成,因此称作龙洋。数年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奏准成立湖北银元局,铸造“湖北省造”银元。其后各省纷纷仿造,一时间全国大部分行省都开始铸地方银币,朝廷不得不下令除广、湖两局及南洋、直隶、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铸。各地铸币权被收回后,朝廷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
银元大量出现后,围绕着货币单位用“元”还是“两”,即银币的基本单位是计枚还是计重,在当时朝野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征求各省督抚意思,结果赞成以“两”为银币单位的占了上风。慈禧死后,朝廷于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币值调查局,决定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七钱二两,成色千分之九百,并成立中央直辖的铸币局。但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代铸造银元的历史刚揭开新的一页,就匆匆地结束了。
“法币”的命运
1927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年六月,财政部饬令停铸“袁大头”,仿民国元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以最快的速度改铸新式国币。但因为绘样、镌模种种工序尚需时日,在新模未成之前,财政部只好暂用民国元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印铸银元,以济金融。据记载,在此后四年里,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铸量不下数亿枚,与“龙洋”、“袁大头”一同成为旧中国流通最广的银元。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人才,当年的“袁大头”图案是由天津造币总厂雕刻师鲁尔兹·乔治主持设计的。1929年初财政部欲再次邀请外国人参与设计,各国造币厂都想抓住这次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纷纷提供银元样品。此事引起国内强烈反对。南京政府财政部踌躇多时,未敢直接采用各国样币,而根据外国设计,发行了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的一元银币。但新币甫出,“九一八”事变爆发,民众对“船洋”背图众说纷纭,只好收回重铸。之后财政部决定由新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造币总厂在全国发起征稿,结果雕刻家郑可创作的孙中山像石膏模入选为新币正面图案,背面为双帆放洋图。1933年3月财政部开始在上海大量制铸,但未及投入流通,同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宣布以纸币为法币,白银收归国有。中国历史上大规模铸造和发行银元的时代就此结束。
1935年9月,英政府派其首席经济顾问李兹罗斯来华,帮助筹划新一轮货币改革。不出两月,以紧急法令形式公布的《法币政策实施办法》出台,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即具有无限偿还能力的货币。由于割断了货币与白银的联系,法币成了不兑换的纸币。这项改革固然表明了中国货币的历史性进步,但普通百姓想用它买卖外汇则近乎空谈。
法币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国民党政府一下搜集到三亿元白银。这种金融垄断为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法币自身是没有法定含金量的,它的价值须由外汇汇率来表示。元法币与英镑的汇率是根据当时近五年来英镑平均汇价决定的,因此中国必须收兑足够的白银运往伦敦,换成英镑充作准备金。法币依附英镑,这很快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弹。美国停止在伦敦市场收购白银,致使银价下挫,中国的白银准备金价值被大大贬低。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向美国乞好,1936年法币又与美元挂钩,以100法币等于29.75美元,确定了美国对中国币值的霸权。抗战胜利后,法币恶性膨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战前能买一头牛的法币,到1948年已买不到一盒火柴。
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又推出了新币种,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金圆券。它的严重后果,现在已尽人皆知了。
(摘自《钱眼里的中国》张功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