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ghtfield

亮场,光田,亮堂堂,光烔烔!

Wednesday, May 31, 2006

I.银器真能验毒吗?


在民间特别在古代,银器能验毒的说法广为流传。古装电视剧的播放使现代人也知道了这一“常识”。早在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常用银筷子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银器能验毒的传统观念,这也被当时法医检验引为准绳。银器果真能验毒吗?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银”。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伴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并不与砒霜起反应。

可见,古人用银器验毒是受到历史与科学限制的缘故。有的物品并不含毒,但却含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却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农药、毒鼠药、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也不会出现黑色反应。因此,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
银虽不能验毒,然而却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细菌致死。这是因为,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能吸附水中细菌,并逐步进入细菌体内,使它的催化剂——酶系统封闭、失活,使细菌失去代谢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银作餐具如碗、筷等使用于日常生活中仍是好处多多。缺点是不易清洗。华人家庭大多是只有当有很珍贵的客人来访时才会将 银餐具拿出来用,以示尊贵,高雅,庄重,浪漫。

Friday, May 26, 2006

五月的苏中田园风光

(五月初的苏中田园好风光)
(路边小池塘)
(农户人家)

五月的苏中田园风光

五月的苏中田园,一片茂盛、葱茏,油绿之上,铺满一层淡黄的花絮,那是麦穗,像温柔的丝巾,粉嫩的手伸过温馨,捧着硕果累累的梦, 随风起舞,遂意歌唱。

我走在田埂上,有一种怀念在心间,目光抚过春华,想起麦穗一样美丽善良的母亲和麦秆一样挺拔坚韧的父亲,耕耘的岁月在拔节,在灌浆,…。

Thursday, May 25, 2006

H. 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H. 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1) 世界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有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银最早用于装饰品、货币和餐具。因其具有良好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质,目前,银已广泛用于照相胶片、电子工业、美术工艺与首饰、航空航天、现代通讯、化学工业和医疗等工业。在高新技术中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银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银中添加其他合金化元素可改善银的性能,如铜可提高银的硬度,降低熔点,改善可铸性;钯可防止银硫化物的生成;镉可改善电接触性能等。将贵金属及其合金与贱金属材料复合,制成贵金属含量低、综合性能好、价格便宜的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各种电器产品。其中,银、银合金与铜制成的复合产品用量最大,适用范围最广。银与其他贵金属(锇除外)联合用于制作微电子工业用的贵金属浆料,广泛用于电子元件的组装和封装。

银的最大消费是机电工业,约占到总消费的40%。其次是首饰制造业和工艺品,约占到总消费的30%。之后为感光材料(相片),约占到总消费的24%。这三者之和约占到总消费的94%。货币和奖章、镶牙及其它用途约占到总消费的6%。 回顾过去的20年,世界银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清楚的。首先, 首饰业、相片业和机电工业的消费比例之和大于94%,三者为银消费的主体,将来仍然会保持这种势头。其次,1980年至1990年银消费的顺序为:相片业、首饰业、机电工业;2000年银消费的顺序为:机电工业、首饰业、相片业。说明银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

世界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在相片业中,银主要以卤化银形式作为光敏物质使用。由于感光材料中的银易于回收,从感光材料消费业回收的银占其消费的60%。因此,尽管相片业银的消费在逐年增加(2000年达15000t),但新银的消费逐年降低,到2000年相片业用银为银总消费的24%。机电工业的银消费量在迅猛增加,2000年已为银的最大消费者。由于机电工业产品的寿命长,所消费的银不能即时再生,因此其消费量不断增加。虽然首饰业的银消费量逐年缓慢增加,但白银的产量也在增加,总体结果是保持约30%的消费比例。

中国银的消费结构与发展趋势1949年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购统销。随着白银货币职能的弱化和国产白银的增加,白银的使用领域已经主要集中于工业上。“统购统配”政策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取消“统购统配”,放开白银市场,从1993年起试行与市场并轨。从2000年1月1日起,白银同其它金属一样完全进入市场。 白银产品走入市场,无疑给中国白银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无论对白银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从封闭了五十年的“统购统配”中一下走出来,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 目前,世界每年用于感光材料的白银7172t,以硝酸银形式消耗。中国现有的硝酸银加工企业,由于生产工艺及管理等原因,所生产的硝酸银的质量绝大部分难以达到柯达、富士公司的要求,这种状况也使得国产胶卷的质量难以与柯达、富士胶卷相比。国内胶卷市场已主要被上述两家公司所占领,并且这两家公司正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中国建分厂或联营厂。国内硝酸银生产企业如能解决好硝酸银质量问题,国内市场是很大的。 电气及电子工业所用白银制品为银及银合金、银复合材料、超细银粉、光亮银粉以及各类银浆。

由于微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此方面的白银消耗与日俱增。中国电子浆料起步较晚,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电气及电子工业的需要,高档电子元器件所用电子浆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焊料是白银在工业上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随着家用电器的日益普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生产中所用含银焊料越来越多,而且逐步从低银焊条向高银焊条发展。使用含银焊条的好处在于焊接点的电阻小,发热少,相应家电的使用寿命长。中国每年进口瓷类电子银制品430t,包括瓷类和焊料银制品。 在有机化工生产中,白银以及含银合金(Ag-Cd,Ag-Pd等)常用作催化剂。通常这些材料被加工成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纳米级银粉及银合金以其超常的催化性能倍受重视,电镀行业所用含银物质为高纯白银(纯度达99.99%以上,用作极板)、硝酸银、氰化银钾、氰化银等,所镀材料已从民用制品逐步转向工业制品(以电子电气元器件为主)。在电池行业,白银主要用于扣式氧化银电池,每年用于这方面的白银占总消耗量的10%,而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方面,中国几乎是空白。

对比近十年来中国与国外的白银深加工技术及产品,虽然中国白银深加工技术和品种、质量发展较快,有些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的品种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高精度、高质量产品的需要;二是有关银深加工的基础研究太少,科研经费投入太少,新技术、新工艺难以诞生,重复和模仿太多;三是白银加工企业规模小,作坊式生产多,缺乏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

G怎样区别白金, 铂金(Pt),和白银


G怎样区别白金, 铂金(Pt),和白银

有关如何区分铂金(Pt)和K白金请参见第一章第6节“什么是铂金(Pt)中的铂金(Pt)和K白金的区分内容。

如何鉴别铂金和白银?

铂金和白银的颜色比较相近,没有经验的人容易将两者混淆。要鉴别出是铂金还是白银有五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I)比较法。铂金用肉眼看的话是灰白色的,质地比较坚硬,硬度为4.3。白银用肉眼看,颜色是洁白的,质地比较细腻光润,硬度比铂金要低,硬度为2.7,比白金软一些。

II)辨别印鉴。由于每件首饰都必须刻印成份印鉴,所以,只要见到是Pt,或者见到是Platinum、Plat,那就是铂金;要是见到S,或者见到Silver,那就是白银。另外,对铜质镀银符号要注意,它是SF。

III)称重量。倘若遇到印鉴模糊,或者印鉴已被截去,便可采用此法。铂金的密度高,比重是21.4千克/米3,白银的比重是10.49千克/米3。这样,同一体积的白银重量只有铂金的一半,两者一比较就容易辨别了。

VI)火化辨别。有时遇到材料较少,放在手上重量感觉不明显,同时又没有印鉴,那么只好采用这种方法。铂金加温或火烧,冷却后,颜色是不变的;而白银加温或火烧,冷却后,颜色就显润红色,或是黑红色。

V)化学法。将铂金磨在试金石上,用硝酸、盐酸混合液滴几滴,如果磨痕存在,就说明是铂金,至于成色高低,只是颜色上有些差别;如果将此液滴在白银上,用试金石磨几下,滴几滴硝酸在上面,然后用水冲洗一下,如果消失,就表明是白银。

F.白银饰品真假和成色鉴定法


F.白银饰品真假和成色鉴定法

1)比重判断
白银比重为10.5,比其它具有银白色的金属或合金都大得多,如铅的比重仅为2.7。

2)声响判断
白银柔软,抛落在坚硬物体上发出的声响疲软,而其他金属发出声响清脆。

3)颜色判断
其他金属所具有的白色终究与银白色有所区别,火烧冷却后,区别尤为明显。用火烧烤后,如是真白银,银色不变;若是假白银,或是成色低劣品,烧烤后则会变黑。另一种方法是用硝酸点滴在银饰品表面,抹去硝酸后,饰品表面仍呈银白色,这说明含银量相当高,若是银含量低的饰品,则会呈灰黑色。

4)折弯法
用双手折弯,成色高的,易弯不易断,质次的折弯时则觉较硬,或勉强折动,有的甚至无法用手指折动,包银的经折弯或用锤子敲几下会裂开,假的就经不起折弯,易断裂。

5)看茬口测试
把饰品横向剪断一半,折开看颜色。如若口雪凌白而绵,成色在98%左右,若口粗而柔,稍带微红,成色在95%左右,用手弯折较硬,若口白而带灰,或略有微红,成色在95%左右,硬度较大,若口淡红色,黄中带灰色者,成色在80%左右,弯折坚硬,若口微红、微黄、土黄等色,成色在70%左右;若口红中带黑,黄中带黑,成色在60%左右。

6)银药(又名吃银虎)抹试
将银饰品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用银药(银药是用95%以上成色的白银面和水银调和而成的软体状物)在银道上涂抹,挂银药多的,成色就高,少的成色低,假的不挂银药。

此外,对银饰品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质量挑选:

①看焊接 制作金银饰品有焊接工序,看焊接是否干净利落,有无开焊裂缝现象。
②看光亮度 要求其镀色纯正,光亮度强。
③看镀面 要牢固、圆正。
④看勾爪 对于首饰要求不扎手,不刮衣服,佩戴方便。

Friday, May 19, 2006

美丽的新上海

(黄浦江畔)
(酒店6楼窗外景)
(外滩老楼上的国旗)
(南京路夜景)


二十一世纪的新上海让全世界惊叹。惊叹她那日新月异的外貌,光芒四射的活力,…, 还有那东方明珠般的房价, …于是大多数人开始仰视看上海,为她骄傲,为她自豪,为她陶醉,为她叹息。上海开始俯视大众,站在那金茂大厦88层展望台为大众呼唤,为大众呐喊,让全世界来与她一起跳舞曲。可这仰视和俯视所形成的虚像着实地让从太兴到上海一趟私家车来回(约6小时)要花约800 人民币(路费和油费)。舞曲还未到高潮,上海还会更美丽。

Thursday, May 18, 2006

石化研究院

(研究院)
(大楼局景)
(工人加班)
(还有一片树林和大片的空地,也是可建“?? 园”的地方)

石化研究院

穿过狭长的玄武湖隧道就是金陵的郊外。向西再行约10分钟便到了市古老化工区。原以为五一节早上家兄的研究院应是沉醉在假日欢庆空荡中,浓厚的化学药品味伴随着部分员工的招呼声立马将我的想象全盘否定。这是一个经济效益良好充满生气的企业。从其部分产品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名声,占地60 亩的空间,部分员工开车上下班的笑容实在地找到了为何打电话老找不到家兄的原因。

Wednesday, May 17, 2006

黄河故道,果园风光

(水秀)
(黄河故道牧羊人)

(树枝上的砀山梨果蕾)
(刚摘下的戴红花的黄瓜)
黄河故道,果园风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得是黄河易改道。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 每当这些灾难来临时,“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民不聊生。 新中国后黄河得到了根治,河东河西不在大变。

现在的黄河故道除荒芜的盐碱地外大多数是水草丰美的湿地,夹较少尚存的河道。历史上黄河曾经夺淮入海,水患过后,在徐州一带留下了黄河故道。 这条故道生态环境优良,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及多种水果的栽培,是著名的水果之乡。

这次的探亲拜访虽错过了“乌龙被雪“,百里梨花盛开的时光,但正是果蕾满枝,果叶同彩,一派翠绿的季节。曾主管当地农业几十年的泰山大人一路如数家珍般的解说将这故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册呈现在眼前,铭记在脑中, …

Tuesday, May 16, 2006

钢铁在烈火中锻造






钢铁在烈火中锻造
成功在锤炼中诞生
友情在时空中成长
生命在燃烧中闪光。

(参观朋友工厂, 北京长城脚下)

Monday, May 15, 2006

严教如山,慈恩似海




故乡祭父母


父母播下了儿女的生命之种,栽培了子孙的幸福之根,你们的恩德,比天高,比地阔,更比海洋深。

严父教诲高如山,慈母恩惠深似海
鲜花祭品逐遗愿,泉下音容心可知。

Thursday, May 11, 2006

人间五月喜事多

(会场)
(一对新人)
(新郎,新郎父母,新娘母亲,新娘,新娘父亲在祝词)
(婚宴中及一对新人回家前鸣放的28响礼花)

狗年的红五月,阳光明媚,惠风送爽,欢声笑语,到处是一派婚庆旺季的幸福场景。在这天赐吉祥美好的日子(五月五日)里,陆家在太兴文化中心迎来一对相爱情侣陆骥和辛亮的幸福结合。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新郎新娘在67桌亲朋好友父老乡亲的见证和祝福声中走上了婚姻的殿堂。从此,他们将相互依偎,相亲相爱,牵手撑起爱的蓝天,携手走过人生岁月,佳偶天成,一生平安,幸福美满!

Wednesday, May 10, 2006

E.银元宝, 元朝之宝



E.银元宝, 元朝之宝

古装戏里常有财主或贪官见成堆的银元宝眉开眼笑的镜头。银元宝历史悠久,文化流长。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钱称作“元宝”,始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大军灭南宋后回至扬州,丞相颜伯下令搜检部队行李,将所得撒花银子统统销铸作锭,归朝献纳。经办此事的销钱官依金代银铤成例,制成每枚重五十两的银锭,取名“扬州元宝”,呈给世祖忽必烈。世祖又将元宝分赐给王孙国戚们。当时所铸元宝形呈马鞍,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元代称金银钱为“元宝”,有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做银元宝,后来也就成了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它外貌呈椭圆形、长方形,一般两耳高立,两耳中间面部凹下平坦,洁白光润,底部有蜂窝,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分布自然,打击声音贯通一致,重量1750克左右,成色比Sterling Silver 高,多为980‰。若表面有黑斑点,成色970‰,黑斑点较多,成色950‰。另外,有一种重量为312.5克、31.25克的旧制十两及一两的小元宝,面部打有"十足"戳记,成色950―980‰。

D.真假银元的识别

D.真假银元的识别

在北美跳蚤市场(Swap market)时常能见到各色旧银元,小生买了不下数十枚中国“银元”,回家后简单的对照参考书,称重量,量直径,就知约70%是假银元。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图案有细小差异的又有约15%是假银元.在经过非破坏性化学分析后又发现其主要元素不是银的又有二个。由此可见假银元是何其之多。为使收藏旧银元者掌握一般的鉴别常识,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元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a)铜版银元:它的形态、大小、图案完全与真银元相似,但它是以铜为主体,图案粗糙,在石头上磨一下,即出现铜的本质,敲击出来的声音尖亮而有哨声。

b)铜铅版银元:以铅充银,是外为银皮内夹铅质之银元。其花纹与正常银元无异,但声音较厚、发闷,阴沉而带嗒音,以火烤之,铜即流出。

c)夹版银元:它的外层包裹两层银皮,银层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迹。这种称夹心银元,是假银币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夹铜、铁、铜等多种成分,其声音实短,沉闷且无转音。

d)砂版银元:这种银元表面粗糙,图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浅灰色。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假“袁大头”银元多数属于这一种类。

f) 洗版银元:亦称洗澡版,是将正常银元以硝酸蚀去一层银,以此窃去一部分银币,其特点是图案模糊或有浮白色,发音微慢,严格说来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银币,但重量有所减少,已不足25克,如作为一枚藏品来说,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价格也就大打折扣。

g) 私版银元:是私人铸造的银元。袁大头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北洋造龙洋币均有之,这种伪钱主要是从台湾的钱币市场上贩运来的,民国时期在海南岛铸造,因此又称作琼版银币。其共同特点是,声音尖高,质量低劣,银的成色不足80%。

h) 镀银银元: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表面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至22克,虽然精工细做,但比重无法与真银平衡,所以只要称一下重量就能原形毕露。真银币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所磨损,但不会低于25克(标准重量是26.6克)。

i) 改版银币:这种银币一般收藏爱好者无法用肉眼鉴别,无论高声或测试银币成色,或看包装均是旧制。惟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镜鉴别,细看每个字体和迹缝,是否留有刻刀痕迹,如有刻刀痕迹就是改刻的。这种做伪的方法是把真银币原有的字体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将特制银字粘贴上去冒充传世银币,牟取暴利。 掌握了以上方法和技巧,收藏和投资旧银元就不会误入歧途,收藏者和投资者也就不人因为上当受骗而受经济上的损失了。

C, 旧银元,古元宝


C, 旧银元,古元宝

I) 什么是旧银元?

旧银元是中国过去市场上流动的一种货币。顾名思义,材料是以银为主的银质合金, 含铜,锌,铁,钴,镍等元素,形状是圆形,但重量,尺寸,厚度,币值大小和图案有差异,真是种类繁多。 从“袁大头(袁世凯头像)”,孙中山头像,到各时代各省发行的各色图案的银元货币。以最常见的中华民国三年(1918年?)“一圆的袁大头银元”为例,银元直径为38.54 毫米,厚度为2.45 毫米,重量为26.66 克, 正面为袁世凯头像,反面为“壹圆的稻禾”图案 (见图)。

II) 旧银元的诞生和历史 (ZT)
旧银元的诞生

大约在15世纪,外国银元流入中国。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银元,是流入中国的第一批外国银元。起初在福建、广东沿海使用,又叫“番银”、“花边银”。乾隆、嘉庆年间,海禁渐开,外贸日趋繁盛,外国银元流入的种类增多,流通范围也日益扩大。清朝末年,发生了银两单位与银元单位的激烈争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向道光帝呈递了一份题为《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疏》的折子,分析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钱贱银贵的流弊,提出了“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的对策。为此林则徐还模仿外国银元,在江苏试铸过造型简朴、成色较高的银饼。此奏未被旨准,正式的中国自铸银饼迟至咸丰初年才在上海发行。这标志着清代用银已从银两制开始向银元制过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清初的一百年间,各地仍沿袭明末行用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两以下的称散碎银子,一两至五两的称小锞,用于一般交易;大宗买卖则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纹银,它是一种全国性的假象标准银,重约十两的中锭、重约五十两的元宝,在支付时必须先折合成纹银,再换算出其所含纯银,才能完成物值交换,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外国银元相继输入中国内地,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兰的马剑洋、英国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鹰洋、日本的龙洋等等,已达几十种之多。由于洋银计枚核值,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在中国成为一种选用货币,同时也成为中国自铸银元的催生剂。道光、咸丰年间,从与外商贸易频繁的沿海城市兴起,各地先后仿铸洋银。在广州称广板,福州称福板,杭州称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监制的最为规整,重量大体与外国银元相符。在这种景况下,清政府为了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

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上奏商民无现钱可用,之后饬交机器局制造足式纹银一钱、三钱、五钱、一两等重银钱,于是一种叫“吉林厂平”的银币出现了。这是中国引进先进铸币工艺的第一套机铸币。两年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购进英国机器开始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当年铸成100万元。此钱银色为九成,重七钱二分,通称一元;与之配套的还有四种辅币,即五角(半元)、二角、一角、五分银币。这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行银元的开端,也是现代货币单位制度之滥觞。光绪元宝背面饰有蟠龙纹,又仿洋银制成,因此称作龙洋。数年后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奏准成立湖北银元局,铸造“湖北省造”银元。其后各省纷纷仿造,一时间全国大部分行省都开始铸地方银币,朝廷不得不下令除广、湖两局及南洋、直隶、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铸。各地铸币权被收回后,朝廷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

银元大量出现后,围绕着货币单位用“元”还是“两”,即银币的基本单位是计枚还是计重,在当时朝野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征求各省督抚意思,结果赞成以“两”为银币单位的占了上风。慈禧死后,朝廷于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币值调查局,决定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七钱二两,成色千分之九百,并成立中央直辖的铸币局。但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代铸造银元的历史刚揭开新的一页,就匆匆地结束了。

“法币”的命运
1927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年六月,财政部饬令停铸“袁大头”,仿民国元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以最快的速度改铸新式国币。但因为绘样、镌模种种工序尚需时日,在新模未成之前,财政部只好暂用民国元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印铸银元,以济金融。据记载,在此后四年里,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铸量不下数亿枚,与“龙洋”、“袁大头”一同成为旧中国流通最广的银元。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人才,当年的“袁大头”图案是由天津造币总厂雕刻师鲁尔兹·乔治主持设计的。1929年初财政部欲再次邀请外国人参与设计,各国造币厂都想抓住这次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纷纷提供银元样品。此事引起国内强烈反对。南京政府财政部踌躇多时,未敢直接采用各国样币,而根据外国设计,发行了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的一元银币。但新币甫出,“九一八”事变爆发,民众对“船洋”背图众说纷纭,只好收回重铸。之后财政部决定由新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造币总厂在全国发起征稿,结果雕刻家郑可创作的孙中山像石膏模入选为新币正面图案,背面为双帆放洋图。1933年3月财政部开始在上海大量制铸,但未及投入流通,同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宣布以纸币为法币,白银收归国有。中国历史上大规模铸造和发行银元的时代就此结束。

1935年9月,英政府派其首席经济顾问李兹罗斯来华,帮助筹划新一轮货币改革。不出两月,以紧急法令形式公布的《法币政策实施办法》出台,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即具有无限偿还能力的货币。由于割断了货币与白银的联系,法币成了不兑换的纸币。这项改革固然表明了中国货币的历史性进步,但普通百姓想用它买卖外汇则近乎空谈。

法币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国民党政府一下搜集到三亿元白银。这种金融垄断为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法币自身是没有法定含金量的,它的价值须由外汇汇率来表示。元法币与英镑的汇率是根据当时近五年来英镑平均汇价决定的,因此中国必须收兑足够的白银运往伦敦,换成英镑充作准备金。法币依附英镑,这很快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弹。美国停止在伦敦市场收购白银,致使银价下挫,中国的白银准备金价值被大大贬低。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向美国乞好,1936年法币又与美元挂钩,以100法币等于29.75美元,确定了美国对中国币值的霸权。抗战胜利后,法币恶性膨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战前能买一头牛的法币,到1948年已买不到一盒火柴。

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又推出了新币种,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金圆券。它的严重后果,现在已尽人皆知了。
(摘自《钱眼里的中国》张功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